观点 | 香港 ▏穿行在中环的新旧之间

Jan 18,2019

香港发展为东方之珠的时间,其实并不比这栋美利大厦的年纪更长,七零年代开始经济迅速发展,增发银行牌照禁令解除后香港逐渐确立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那之后,建筑物紧随世界潮流,不断翻新花样,维港两岸铭记着每个黄金时代的佼佼者。美利大楼因为周边一栋栋超高层建筑的建造也逐渐沦为不起眼的“中等高度”建筑,湮灭在新伙伴居高临下的半合围的俯视之下,大家渐渐地不再注意到港府重要部门在此办公时这座建筑周边透出的严肃气氛。

1969年,当英国建筑师Ron Phillips设计这座现代主义风格的美利大厦时,或许也想不到一座政府大楼,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座奢华酒店。香港已经好几年没有这样级别的酒店诞生了,特别是在这个位置,可能是最后一家奢华酒店了。

但是,当我从建筑之外走进The Murray酒店,一路经过由英国福斯特事务所(Forster+Partners)接手改造后的酒店空间,然后站在336间客房中高区的一间房间内时,环视中环错落层叠的大楼,港岛半山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眺望维港船来船往,对岸的西九龙正在蓬勃发展。美利大厦的视角,就落在港岛这个活力社会的内部,工作和生活、忙碌和悠闲、过去和未来都将在一瞬之间奔来眼底。这一刻你会清楚的感受到什么是The Murray吸引你的那一种性情,建筑仿佛不再沉默,它流露出的正是香港中环与众不同的气质,是新与旧和谐相处而生出来的那一种独特的韵味。

 

旧貌新颜The Murray

美利大厦的外观粗看只是一栋有着整齐窗洞的白色大楼,但它开窗的方式非常独特,基于香港炎热的气候,外墙上的窗洞都斜向凹进墙面,窗子以一定角度深陷在内,避免阳光直射进屋。在1960年代这种手法相当超前,以至于直到1994年,这栋楼才获得了建筑物能源效益奖。Foster+Partners在接手此项目改造的最初也向建筑师 Ron Phillips进行了咨询,以了解该大楼充满意义的建设历史,其提出的新方案保留了原来的立面设计,同时对大楼的其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加入适应城市新需求的功能,延续其生命活力。

酒店要消解殖民地政府楼的威严模样,对城市和市民表达开放、交流、欢迎的姿态。高耸的连拱廊完全保留,下挖庭院衬托其体量,廊前保留的巨大的红棉树正呼应门口红棉路的名字,成为酒店的一大亮点,客人踏入酒店便可欣赏到,酒店将这棵有近百年历史的古树原址保留,并定期加以维护,确保古树健康生存,仿佛是想透过它来诉说中环现代繁华背后的悠久历史。

酒店共25层,大堂以简单大气的理石作为地面材质,同时以单色辅助空间,借此提升空间的气质。顶端以黑色艺术装置作为视觉中心点,充满空间活力,此艺术品来自韩国艺术家Bahk Seon-Ghi,“炭是木的另一个形态,因为只采用木材作为自己作品的材料,所以我要通过它的视觉效果表达我的内心世界。”

The Murray超过 75% 的客房面积皆逾 50 平方米,创新改造的室内设计运用珍稀石材、皮革、与毛绒等质材,各种天然材料不加额外的涂抹修饰,以精细的工艺把布料、皮料出其不意地组合在一起,细密处有着对1970年代的隐隐怀念,那是香港腾飞起步的时代,是老香港人念念难忘的过去,又具都市时髦酒店的现代感。而黑白卡拉卡特(calacatta)云石地板配上抛光金属质材及铜质不锈钢的饰面,展现深刻的当代美感。室内设计中亦加入手工制玻璃,以及来自意大利及亚洲等地的精致布料,在营造质材上对比效果的同时,亦为设计增添工艺元素。而每种素材均经过精心的挑选,以创作出连贯完整的设计。

The Murray各特色餐厅及酒吧中,个人特别推荐酒店顶楼的 Popinjays,「Popinjays」在旧式英语中意谓「鹦鹉」,取名自栖身于毗邻酒店的花园道、香港公园及动植物公园一带的鸟只。习惯群居的鹦鹉代表着Popinjays乃三五知己交际、相聚的好去处。

餐厅位于酒店25层高的天台,以巨型玻璃亭作为主建筑,景色开扬并迎入大量日光。餐厅概念由著名建筑及综合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负责,可容纳114位宾客;室内空间以高级灰色为主调与局部金色及蓝色为点缀,让空间非常温馨有格调。餐厅周围亦挂满著名美国艺术家 Brian Donnelly (KAWS) 的作品,增添奢华气派。站在露台可以居高临下的欣赏城市壮丽景观,放眼的太平山顶以及维多利亚港迷人风光,对于被束缚在办公高楼里工作的人来说,有什么比这样开阔且无时不刻在上演的休闲姿态更诱人的?

 

叮叮车中看建筑

叮叮车作为老香港情怀的一个标志,很多经典电影中都曾出现过它的身影,《胭脂扣》、《烈火青春》、《月满轩尼诗》等,电影、文学和历史为叮叮车赋予的文化内涵使得它成为游客乘坐观光的一个符号,也成为香港市民再快节奏里放空的一个空间,无论是车内还是车外,都是一个观察香港生活的一个好视角。

要更真切的体会到The Murray建筑与酒店内的中环气质,自然也有必要尝试着先从酒店出发开始一场特殊的小旅行,坐上《国家地理频道》曾赋予了其“传奇电车”之名的有着百年历史的叮叮车去看看这个传奇都市里的新旧建筑,从中环气势雄伟的高楼大厦开始,到拐一个弯进入某条不知名的小巷,或许就会撞见密集如森林的旧时代公寓大楼,体会上一秒还沐浴在金融之都的繁华中,下一秒就转身淹没在喧闹嘈杂的老街市里的香港中环的趣味。这大概就是中环的魅力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与人文故事赋予了此地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如同万花筒一样,有着奇妙的吸引力。

改造了The Murray酒店的福斯特事务所,一早在中环就拥有着一件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就是汇丰银行总部(HSBC Hong Kong),当福斯特事务所在1979年的国际设计竞赛中赢得这一任务后,业主向他们提出的要求非常明确:要建一座世界上最好的银行。建筑悬挂在排成三跨的四对钢柱上,三跨结构的高度不同,形成了一个错落的轮廓。

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中国银行总部(Bank of China)则是贝聿铭的设计,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地上70层,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中银大厦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最受瞩目的当属70层的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力宝中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设计,并由王欧阳建筑师事务所协助完成。大厦以12条粗圆柱形结构作为支柱,正门跟随保罗·鲁道夫的主张风格,设有水池。外墙八角形部分被划分为三段,形成凹凸设计,使建筑物某些楼层外凸,某些内凹,但同时让清洁玻璃幕墙过程十分困难。因此,大楼采用“子母吊船”设计,以便清洁内凹幕墙。力宝中心是鲁道夫晚年的作品,建成后的评价褒贬不一。

楼高88层,出自国际著名建筑师Cesar Pelli的手笔,在中环市区一柱擎天鹤立鸡群,每走到一个角落总是会看到它的身影的香港最地标性的建筑物中环IFC国际金融中心。

PMQ元创方,最早是1862 年建校的中央书院,也是香港第一所为公众提供西式初等教育的官方学校,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念书。1951年,在二战期间严重受损的书院遗址之上,盖起了两栋为华人已婚警员提供住处的宿舍楼,建筑物反映现代主义的建筑特色,强调实用性,无论建造方式和选料都是当年的建筑时尚,2014年,这里变身成为文化创意地标“PMQ 元创方”,与The Murray酒店一样也是“保育中环”的项目之一。

170年历史、有“大馆”之称的香港中区警署建筑群,始建于1841年,可说是见证了香港社会的变迁。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监狱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迹保护项目之一。占地1.36万平方米的大馆,地处寸土寸金的香港岛中环荷李活道10号,包含前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等3组法定古迹,共16座历史建筑。现在大馆已经改建成为一个重要的香港文化设施,一个年轻人和艺术家聚集之处,一个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回顾香港历史之地。

艺穗会,这座于十九世纪末兴建,以砖块砌成,楼高三层的大楼,是极少数可以保存至今的建筑物之一。1892年建成时原为旧牛奶公司仓库冰窖,至1970年代仍为牛奶公司总部,1982年,香港外国记者会进驻旧北座,两年后政府亦将南座租予艺穗会使用。现在,艺穗会已被公认为香港以至亚太区一个充满活力动感的当代艺术空间,成为有价值地重用被弃置的建筑物,张国荣曾在此拍摄了电影《金枝玉叶》。